为了更好地发展,9岁的李晓霞只身前往济南体校。离家、想家、饮食不习惯……所有这些,她都忍了。
在山东省队,她遇到了自己的“第二个妈妈”乔云萍。教练陪着她喝补汤、帮她适应环境,也教她技术细节。在乔姨的悉心照料下,她不到两年就跳级成了职业运动员。
2000年,她进了国家二队,第二年就升到了一队。按理说,一帆风顺,可国家队的竞争从不讲人情。
李晓霞真正开始进入大众视野,其实很晚。刚进国家队那几年,风头都被王楠、张怡宁、郭跃抢去了。
2002年,她终于拿到了全国锦标赛的单打冠军,本以为能有更多机会。结果没想到,2003年世乒赛她竟然被刷下来了。
而代表中国出战的,是她从小的“宿敌”郭跃。
心理的落差巨大。吃不下、睡不好,连训练都带情绪。那段时间的李晓霞,彻底失去了状态。是李隼教练带她走出这段低谷,他不是直接训斥,而是陪她看医生、慢慢疏导情绪,最后建议她先离队回山东调整。
这不是失败,而是转折。
在李隼的鼓励下,李晓霞并没有就此颓废,反而练得更狠了。
那几年,谁都知道中国女乒内部竞争残酷。王楠技术细腻,张怡宁心理素质强,郭跃灵气十足。李晓霞起初什么都不突出,但她最能“吃苦”。
她一场一场打下来,虽然一开始总输,但她肯琢磨,每一场都是总结。
终于,2007年她拿下全国女双冠军,同年还夺得国际乒联总决赛冠军;2008年世界杯女单冠军落袋,伦敦奥运会更是一战封神。
可要说真正让她如释重负的,还是那场2013年的巴黎世乒赛。
李晓霞早早就拿下奥运会和世界杯,但世乒赛冠军一直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头。
2007年被郭跃逆转,2009年止步半决赛,2011年又被丁宁爆冷。
直到2013年,她终于在巴黎打进女单决赛——她第四次站在这个位置。
那场决赛,她对阵的是刘诗雯。前四局她稳扎稳打,2局领先。第五局刘诗雯反扑得猛,可李晓霞始终冷静,关键分上没手软,硬是顶住压力,以4比2拿下比赛。
最后一分落地,她仰头吼了出来,眼泪憋不住地往下掉——太不容易了,这一冠,她追了十年。
拥抱李隼的那一幕,如今看依然让人动容。
她也终于成为继邓亚萍、王楠、张怡宁之后的中国第四位女乒大满贯得主。
按理说,拿了大满贯,李晓霞可以继续再拼几年。可她却在2016年奥运夺冠后,悄然选择退役。
退役理由她说得很简单:“想有更好的生活。”
这句话虽然轻描淡写,但我们都知道,那背后是太多的隐忍和疲惫。
外界也曾质疑,她是不是因为教练组的问题才退役。特别是她后来发的一条“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”,更让大家猜测她是不是受了委屈。
说到底,她也只是一个想过正常生活的姑娘。
退役没多久,李晓霞和相恋多年的男友翟一鸣登记结婚。
婚礼那天,来了很多乒乓球圈的老朋友,张怡宁、丁宁、刘诗雯都在。那场婚礼被媒体称为“乒坛奥斯卡”。
婚后第二年她生下了女儿,后来又生了二胎,一家四口其乐融融。
可李晓霞没有就此消失,她依然活跃在体育圈——只是换了一种方式。
她创办了“霞旅计划”,目标是推动乒乓球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乡村。
她办青少年训练营、公益讲座,甚至参与制定青少年选材方案,把她20年职业生涯的经验一点点教出去。
她还担任了某体育学院的特聘教授,定期参与教学,鼓励年轻人不放弃梦想。
李晓霞不是天才型选手,也没那么“有镜头感”。
她不是那种天生“王者”,更像是一步步把自己打磨成王者的人。
她的故事没有太多戏剧性,没有所谓“逆风翻盘”的神迹,更多是实打实地、一步一个脚印。
退役之后她也没做网红、也不炒作,偶尔晒晒家庭,更多时候是安静地做事。
她的成功,是那种你回过头一看,才发现她已经登顶的那种成功。
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她那样默默坚持十几年,忍住无数次想放弃的冲动,然后用一次次比赛把自己往上抬,直到站到世界之巅。
李晓霞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:努力或许不会立刻有结果,但它永远不会白费。
《乒乓球世界》杂志历年报道
《人民日报》体育版 2012–2016年间关于中国女乒的专题报道
新华社对2013年世乒赛的赛后采访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德国输球创44年耻辱纪录!球迷怒砸电视,揪出最差3人+1人罪魁祸首
中国男子冰壶队连续失利,世锦赛遭遇三连败滑落至第五名